top of page

GraphRAG技術大揭秘:為何GraphRAG是RAG的下一代?

  • 作家相片: 奇軒 李
    奇軒 李
  • 5月23日
  • 讀畢需時 8 分鐘

已更新:6月25日



graphrag 介紹


在當今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時代,大型語言模型(LLM)已經成為提升資訊處理與應答品質的關鍵技術。然而,傳統的 RAG 在面對複雜且具深層關聯的資訊時,仍存在一定的侷限。為了解決這些挑戰,微軟研究團隊提出了 GraphRAG 這項創新技術,結合了向量檢索與知識圖譜的優勢,讓語言模型能夠進行更精準且具邏輯性的推理與回答。本文將深入解析 GraphRAG 的技術原理、運作流程與其相較於傳統 RAG 的突破,帶你全面了解為何GraphRAG被視為RAG的下一代代表。



文章導覽:


一、GraphRAG的前身-RAG 

(一)RAG是什麼? 

RAG,中文叫做檢索增強生成。其用意為在LLM上外掛一個向量資料庫,透過用戶將最新資料放入向量資料庫中,當用戶向 LLM 提問時,LLM 可以先去向量資料庫中檢索最新資訊來作為回覆的基礎。這樣的形式下可提升回覆的精確性,改善原先 LLM 的缺陷。 

 

(二)RAG的運作方式 

RAG(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)的核心原理,是讓 LLM 在回答問題前,先從向量資料庫中檢索出與問題語意最相近的內容作為上下文依據,再根據這些內容生成回覆。這讓模型能在有限的上下文內,依據外部知識給出更準確的回答。 

具體流程如下: 

  1. 文件向量化

    將企業內部資料(如產品說明、FAQ、技術文件)切分後,轉換為語意向量,儲存在向量資料庫中。 


  2. 語意比對:

    當使用者提問時,系統會將問題也向量化,並與資料庫中的所有段落進行語意相似度比對


  3. 擷取高相似內容

    選出與問題最相關的幾段文本作為上下文,一起送入語言模型。 


  4. 生成回答:

    模型根據提問與上下文,產出更有依據、內容精確的回覆。 


換句話說,在 RAG 系統中,用戶提問的向量會與向量資料庫中的每筆資料向量進行一對一比對,從中選出相似度最高的內容。這種架構雖然能帶來具體、精準的回答,但同時也可能引發一些潛在挑戰。因此,一種新型態的RAG誕生了。 


二、 何謂 GraphRAG ? 

(一)GraphRAG 基本介紹 

為了解決傳統 RAG 在處理複雜資訊時的限制,微軟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檢索增強生成技術—GraphRAG。GraphRAG 是對傳統 RAG 的升級與擴展,旨在突破其在隱含關係理解與多步推理上的瓶頸。 

與單純依靠向量資料庫進行語意相似度檢索的RAG不同,GraphRAG 結合了知識圖譜的結構化關係,幫助模型進行更深層次的推理與關聯探索,提升檢索的準確性與回答的邏輯性。 


(二)GraphRAG 欲改善的 RAG 缺陷 

  1. 關係推導缺陷: 

當用戶的問題非常具體的和某個向量相關時,RAG很容易做出回答。然而,當涉及一些隱含關係的處理時,則會效果不佳。  

舉例來說: 

假設公司內部有這兩段說明: 

  • 資料 A:「員工要申請加班補助,必須先填寫 申請表。」 

  • 資料 B:「申請表只有在週一到週五的辦公時間內可以送出。」 

這時如果有人問:「假日可以申請加班補助嗎?」 

從表面看,這個問題沒有直接出現在任何一段資料中,但答案其實隱藏在這兩段: 

  1. 要加班補助 → 要先送出申請表 

  2. 申請表只能平日送出  → 所以:假日不能申請加班補助 

不過,RAG 可能只抓到其中一段(例如資料 A),卻沒辦法理解兩段之間的邏輯關聯,因此可能會給出模糊或錯誤的答案。 

 

2. 全局推理缺陷: 

 除了在隱含關係上表現不佳之外,RAG 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問題,就是它不擅長進行「全局推導」(Global Reasoning)。 

簡單來說,RAG 只能擷取幾段「最相似」的資料段落送進語言模型,而這些段落往往是零碎的、彼此之間沒有完整上下文邏輯。這會導致模型雖然讀到了某些資訊,但無法理解整體脈絡,也就無法做出有邏輯的整體判斷。 

舉例說明: 

假設某個產品手冊分成四段落來介紹它的使用流程: 

  • 第一步是連接電源 

  • 第二步是開機並初始化 

  • 第三步是連上 Wi-Fi 

  • 第四步是登入帳號開始使用 

當使用者問:「為什麼設備一開始無法登入帳號?」  這其實是一個需要理解整個流程順序才能回答的問題。 

但 RAG 可能只擷取到第三段或第四段(例如登入帳號那段),而忽略了「前面兩步沒完成也會導致無法登入」的資訊,因為這些內容彼此之間語意不夠相近、不會同時被選進來。最終結果就是:模型只看到片段資訊,無法進行完整推理。 


三、GraphRAG 的運作流程

其實 GraphRAG 的運作流程,跟傳統的 RAG 非常相似。一開始同樣會先把大量的文本資料進行切片處理(Chunking),再將每一段文本轉換成向量,最後儲存在向量資料庫中,方便後續用來進行語意比對。

不過,GraphRAG 在「轉成向量」的這一步之後,還多做了一件關鍵的事:建立知識圖譜

那麼,什麼是知識圖譜呢?簡單來說,它就像是一種「樹狀圖結構」,用來描繪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性與邏輯脈絡。這樣的圖譜可以幫助模型在回答問題時,不只是單純從語意相近的段落找答案,還能進一步理解問題背後的脈絡與邏輯,進行更深層次的推理與延伸。

(一)索引階段

  1. 將長文檔切片為更細小的片段(chunks):

    首先,系統會將一份較長的文本,例如產品說明書、內部文件或FAQ,切分成許多更細小的段落(chunks),以便後續處理與檢索。


  2. 將每個 chunk 向量化:

    每個 chunk 會被轉換成向量(即語意座標),儲存在向量資料庫中,以利快速比對語意相似度。


  3. 從向量化後的文本中抽取「實體」與其關聯:

    系統會進一步分析每個 chunk 的內容,找出其中具有語意意義的實體,例如人名、地點、產品名稱、部門、文件標題等,並嘗試識別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。


  4. 產生「實體關係緊密」與「關係稀疏」的兩種狀況:

    有些實體之間高度關聯,可能多次出現在相似段落或具有明確上下文關係;有些則彼此距離較遠,關聯度不高。


  5. 使用社區聚類技術,將緊密相連的實體群組起來:

    系統會根據實體與實體之間的關聯強度進行「社區聚類(Community Clustering)」。這是一種常見的圖論技術,目的是將整張知識圖譜中彼此關聯密切的節點分成不同的群體,形成結構清晰的小社區。


  6. 從聚類結果建立知識圖譜:

    根據這些社區聚類所建立的實體關係,系統會畫出整體的知識圖譜。你可以將它想像成一張「知識地圖」,節點代表實體,邊線代表關聯性,社區則是知識主題的小圈圈。


  7. 將知識圖譜與原本的向量資料庫整合使用:

    最終,這張知識圖譜不會單獨存在,而是會搭配向量資料庫一起使用,讓系統在回答問題時,既能利用語意相似度檢索,也能沿著圖譜邏輯推理,提升整體回答品質與深度。


(二)查詢階段

  1. 將使用者問題向量化

    當使用者輸入一個問題,例如:「我們的產品 A 是否符合歐盟標準?」系統會先將這段自然語言的問題轉換成向量,這個向量代表該問題的語意位置,便於在知識圖譜與資料庫中進行語意比對。


  2. 與知識圖譜中的實體進行語意匹配

    系統會拿這個問題向量與知識圖譜中的實體節點(例如「產品 A」、「歐盟標準」等)進行語意比對,尋找最接近的實體,也就是「語意上最相關」的知識點。


  3. 擴展並蒐集關聯實體與脈絡

    找到最相關的實體之後,系統會繼續往外擴展,蒐集與這個實體在知識圖譜中關係緊密的其他節點。例如,從「產品 A」可能連到「產品 A 的測試報告」、「產品 A 的合規文件」、「CE 認證流程」等。

    這樣的擴展能夠補足原始問題中沒有明說、但其實重要的背景知識,進一步讓回答更準確、更全面。


  4. 從相關實體中提取關鍵文本

    每個實體節點背後都連結著原始文本的片段(chunks)。系統會根據這些節點提取對應的文本內容,作為回答問題的「上下文素材」。


  5. 將這些文本交給語言模型生成回覆

    最後,這些經過擴展、篩選與整理的文本會被打包,送入 LLM ,由模型進行回應生成,產出一段更有邏輯、內容更完整的回答。

graphrag 運作流程

四、GraphRAG 的挑戰與限制

雖然 GraphRAG 相較傳統 RAG 提供了更強的語意理解與推理能力,但在實際應用上,仍存在幾項值得關注的技術與實務挑戰:

(一)知識圖譜構建門檻較高

知識圖譜構建門檻較高,主要因為需要從大量異構數據中抽取和整合信息,並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進行實體識別與關係抽取,同時還要設計合理的本體來建模知識結構,這些都對技術和領域知識有較高要求。


(二)系統維運與更新成本高

知識圖譜建構完成後,仍需持續維護與更新以確保資訊的即時性與正確性。企業內部資料經常變動,若圖譜未能及時反映最新資訊,則生成結果容易出現偏差或過時的情況。此外,大型圖譜的儲存與查詢也會帶來額外的系統資源消耗。


(三)關聯性推斷的準確度限制

雖然圖結構可以強化語意理解與邏輯關聯,但當圖中節點與邊的密度過高時,反而容易產生資訊噪音,導致模型無法正確聚焦。如何設計合理的實體聚類與邊的權重分配,是確保系統性能的關鍵。


五、未來展望:GraphRAG 的下一步進化

GraphRAG 雖屬新興技術,但其在複雜檢索與語意生成領域的潛力已獲多方關注。以下為幾項值得觀察的發展趨勢

(一)與 AI Agent 結合

未來 GraphRAG 系統有望與具備任務導向能力的 AI Agent 整合,使其能根據使用者問題,自主在知識圖譜中進行多步查詢與邏輯推理。這種結合將使系統不再只是靜態查詢,而是具備類似人類專家的問題解構與答案合成能力。


(二)自我演化的知識圖譜

目前圖譜多半需透過人工或半自動流程建立,但預期未來將發展出具備自我學習能力的圖譜擴展機制。模型可自動從新增文件中擷取實體與關聯,進一步強化圖譜內容,實現動態成長與自我優化。


六、結論

隨著企業對語言模型應用的要求越來越高,從單純的問答能力,轉向更深層的邏輯推理與多步判斷,傳統 RAG 已漸漸難以應對這些複雜需求。而 GraphRAG 的誕生,正是為了解決這些瓶頸,它不僅保留了向量檢索的效率,更引入知識圖譜以強化上下文的邏輯連結與知識結構。

當 AI 成為決策輔助與知識管理的核心工具時,擁有更強推理與關聯理解能力的技術,將成為新時代的競爭關鍵。因此,現在正是時候認識 GraphRAG —— 這項可能重塑 RAG 應用格局的技術,也許就是你邁向下一個 AI 應用階段的起點。

​文章分類
熱門標籤
bottom of page